大道之行:三津減貧望樓興嘆

梁振英的第四份施政報告看似冗長,其實可用十五個字加以概括:「擺成績、搶先機、追落後、鋪前路、促和諧」。公眾反應欠佳,認為不少項目只能遠望,對當下困境幫助有限。

首先是擺成績。民生是三年多以來的主攻點,在扶貧安老助弱這個大範疇,梁振英認為已取得一定進展,俗稱「三津」的援助長者及低收入人士的公帑資助,包括長者生活津貼、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以及鼓勵就業交通津貼等計劃,改善逾一百三十萬基層市民的生活質素,值得肯定。當然,改善空間不小,有待優化。

另一個重中之重的領域非房屋莫屬,成績僅是一般而已。公屋輪候者眾,現逾二十八萬,最新所需時間為三點六年,超出政府平均三年上樓的承諾,怨氣在積累之中。問題在於土地供應不足,難以加快建樓速度。施政報告用上很多「爭取」的字詞,隱含阻力重重的意思。如前年提出約一百五十幅「具發展房屋潛力的用地」,報告說「爭取大部分用地五年間撥作房屋發展,興建超過二十一萬個單位」,數字可觀,但地區阻力大,政府協調執行力弱,市民只能望梅止渴,不能盡信。

公共房屋供應是杯水車薪,毋庸爭議。開拓土地、建立大規模的土地儲備,是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施政報告表明「為下一代建立土地儲備」,實在談何容易。寄望開發大嶼山這片處女地及在交椅洲附近填海興建人工島,社會宜多開討論,早些形成共識,切忌左三年右三年,蹉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