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說到筆者不認同網上一些偏激言論,鼓吹國家為捍衞釣魚島和南海主權而出兵一戰,這絕非代表筆者認為國家面對挑釁也要委曲求全。因為「戰」有很多種形式,並不一定要見硝煙。
習近平主席常提到的古訓:「國雖大,好戰必亡」,其實還有下一句,就是「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兩句出自古代兵書《司馬法》的經典名言,對中國當下和未來之路,都是一盞明燈。
在戰略層面上,「韜光養晦」治國理念,確實使中國國力得到很大提升。中國經濟總量發展成為世界第二,主要是實行經濟改革開放,近三十多年,雖然世界格局風雲變幻,發生不少局部戰爭,然而中國整體而言,社會相對和平與穩定。
《司馬法》記載着從殷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古代兵法。備戰、慎戰是其重要的戰爭觀,強調國家一定要居安思危,常備不懈。「好戰必亡」,並不是說中國可以不用發展軍事力量,遇到問題就逃避,而是要慎戰,因為任何戰爭和社會動盪,對國家經濟發展都會帶來破壞力。這也是為何南海主權爭議,連軍力弱小的菲律賓不斷製造麻煩,中國都苦口婆心,盡力拉其到「擱置爭議、共同發展」的軌道來。
同時,中國也明白「忘戰必危」。無論是南海主權爭議或釣魚島問題,都要有周全的軍事對策。事實上中國有愈來愈多的海外貿易,航道上無可避免要經過一些敏感的海域,所以中國不僅要有本土的防禦力量,也要有一支可以走向遠洋的海軍,為海上絲路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