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還在摸索台灣民主

台灣直選總統至今差不多二十年了。二十年來,台灣的民主路走來顛簸,但是社會各界在弊病中求改進,可謂樂在其中。誠然,台灣的民主弊病多不勝數,例如有時人們濫用民主,讓民主多元化得不到正面效應,引來批評,但民主應是可以自我修繕的過程,去蕪存菁也是重要的過程之一。

反觀中國大陸的社會新聞均是以揚善為要,輿論難以判惡,故台灣人走入大陸社會,會產生極大的震撼,因為台灣社會嫉惡如仇,傾輿論之力攻之。然而,在台灣,不同立場、不同政見者在電子媒體上皆可高談闊論甚至攻擊,民主缺乏包容,大陸人來到台灣,同樣有文化震撼。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近日又訪台灣,對連日來如影隨形的抗議團體,甚至企圖衝破防線,感受良深。離台前,被問及對台觀感如何時,他反問:「這是台灣的民主形式嗎?」他一直觀察台灣民主,旁觀者清,認為台灣民主應有更好的表現方式。

陳德銘多次歷經台灣的「民主洗禮」。例如他訪台時整晚看政論節目,內容均是在罵陳德銘,加上抗議之聲環繞,他對民主的心得應是負面的。海協會會長的任務是推動兩岸交流,解決交流衍生的問題,奈何台灣民眾不領情,讓他難以釋懷。

陳德銘在台灣也接觸了年輕人,他覺得台灣青年有「小確幸」之心,沒有恢宏的氣魄,不如北京的青年慷慨激昂,指點江山,也不如上海的年輕人埋頭賺錢。他建議台灣年輕人,「小確幸」雖好,但應看看自己處於甚麼環境,過了這段時間,「小確幸」終將被大浪潮蓋過,年輕人若手裏光玩手機,只會愈看愈小,應有廣闊胸襟與眼光,去看區域經濟的全球化。

對於這番忠言,台灣年輕人應有省思,在罵人的同時應找到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