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穗港差別

到廣州開會,知道當地學者已開始從「一帶一路」戰略思考和研究廣州地區跟非洲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比香港停留在粗枝大葉的談論積極進取很多。或許,這是歷史因素使然。廣州在唐朝已是國際商都,胡商(阿拉伯、波斯、亞美尼亞等)已有十多萬。唐朝以後,廣州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國際商埠,貿易關係伸延至歐亞非,明清時更擴至南北美洲。千年商都的美譽扎根本地文化。

香港在英佔前是廣州的外沿。明朝在屯門打敗了葡萄牙艦隊,清末鴉片戰爭後參與廣州三元里等鄉約擊潰英軍,一八九九年新界鄉民更在大埔攻擊英軍及印軍,有梅樹坑之戰。英佔後,英國人以自由港與廣州和澳門爭奪貿易(包括鴉片貿易)。因此,從開始香港只是依附廣州,沒有多少國際視野。五十年代後,香港的出口貿易來自內地來港移民,其後亦借依附外資在珠三角的加工貿易而發展。香港從來都缺乏來自本地、本土文化的國際發展意欲,也許這正可說明廣州與香港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大開放態度差別。

當香港埋首愚蠢的「本土」主義,排斥內地因素,廣州卻有三十萬以上的非洲和阿拉伯商人在當地居住經商,兩地的開放和包容程度相差甚遠。或許正因如此,廣州的發展很快便可超越香港。單以零售規模計,廣州比香港多一倍,增長迅猛,香港一半消費來自內地旅客,卻逐步萎縮,競爭優劣之勢明顯。廣州三十萬非洲商人主要來自西非,若經濟更佳的東非商人前來,發展會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