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推倒有牆文化 建立無牆文化

國家主席習近平七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表演講,題為《深化合作夥伴關係,共建亞洲美好家園》。他說:「新加坡國立大學擁有一百一十年悠久歷史,是亞洲乃至世界知名高校。李光耀先生、陳慶炎總統、納丹先生、吳作棟先生等新加坡領導人都是國大校友。可以說,這裏桃李芬芳、人才輩出。貴校倡導『人才不設牆』、『觀念不設牆』、『思維不設牆』、『知識不設牆』的『無牆文化』,體現了新加坡創新進取和開放包容精神。這是貴校乃至貴國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才流動 機會不足

這段講話是在中國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背景下說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學習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經驗、理念、模式、規則,否則只會成為空話。這些年來,中國對「985」、「211」的投資已經不少,各種吸引人才的物質和榮譽性獎勵相繼出台,取得一定實效。然而,「三無人員」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不得不讓人對各種科研院所的評選和獎勵機制提出質疑和反思。

通過與新加坡大學比較,進而通過新加坡大學與世界大學的比較,人們發現中國的「大學之牆」太多了,不禁要問:如果中國的大學和新加坡大學一樣,也建立「無牆文化」,是否會出現世界一流的大學和人才?那麼,如何建立以至保障中國大學的「無牆文化」?

首先,要推倒人才之牆。中國人才自由流動的機會少,每所大學都是牆,每個人才都缺流動性,進了一所大學,幾乎等於一輩子都要在此工作。如果說有流動,也只是非重點大學的人才向重點大學流動,重點大學的人才向國外流動,重點大學的人才之間可以流動。人才向上流動之好在於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達到整體優化;壞在非重點大學享受不到人才流動的好處而被矮化和自我矮化。非重點大學的學生因為享受不到重點大學人才的資源,讓那些想成為人才的非重點大學的學生失去了成材的機會。

意識形態 窒礙發展

其次,要推倒觀念之牆。洪堡認為,現代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和。大學的任務一是教學,二是研究,二者同時進行。大學追求學術自由、追求知識為最終的目的,追求實務的人才培育只是大學的意外收穫。清華大學的理念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獨立精神,自由思想」,遺憾的是,後八個字被取消。打破觀念之強,就應該強調大學學術、思想自由,只有如此才能讓新觀點、新觀念不斷產生,才能讓學術、思想繁榮。

第三,要推倒思維之牆。良好的思維方式是在學術自由和學術訓練中獲得的,沒有學術自由,沒有基本的學術訓練,就沒有良好的思維方式。大學是邏輯訓練的最佳場所之一,是培育創新思維的最佳場所之一。世界一流大學需要世界一流的創新思維,僵化的應試式的教育只會培育僵化的思維;僵化的思維一旦形成,就會描繪新思想,拒絕新思維。

第四,要推倒知識之牆。要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加強國內國際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讓人們自由學習、選擇、整合、發現以至傳播知識。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學,就要充分地利用互聯網提供的便利平台,讓知識能夠自由地流動。這需要推倒五花八門的「防火牆」。

第五,建立無牆文化的前提和關鍵是要建立符合世界一流大學的制度。沒有好的大學制度,就無法建設「無牆文化」。大學行政化、大學以意識形態主導,都會嚴重阻礙「無牆文化」的建設,甚至使得「無牆文化」成為一場夢。

一句話,建設「無牆文化」的前提,就是推倒各種文化之「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