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獅城習馬笑 台灣新人叫

習馬會圓滿結束,作為象徵性的事件,形式大於內容。互稱「先生」的兩岸領導,講的內容都是對以往的重申。形式上,馬英九自愧不如飽讀外國名著的習近平,劍走偏鋒,引用中華傳統文化《尚書》和北宋大儒張橫渠的兩段。習近平亦有變招,不像以往博引名家經典,而是大雅大俗,用「打斷骨頭連着筋」的俗語,指代兩岸複雜牽連、血濃於水的關係。

一中各表不易表

中央電視台及鳳凰衛視現場直播習近平的講話,但切斷馬英九的講話,其他媒體沒有同步發布。後來發現馬的講話是能夠接受的「正能量」,遂容許各家媒體發布,反而讓其講話傳播更廣。這些都能理解,畢竟大陸媒體不能為中華民國張目。早前央視出現馬英九的畫面時,也對其胸前的中華民國徽章做了馬賽克遮擋。馬英九這次甚是配合,會面時不僅沒佩戴徽章,也隻字不提中華民國,以台灣或兩岸替代,結尾更呼籲「為中華民族開創更和平燦爛的未來」,和中共十八大報告的末句「共同創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基本一致。這就是兩岸「一個中國」求同存異的表述。

只是現場台灣記者周玉蔻近乎鬧場的提問,不給雙方面子,也吸引不少關注。雖然沒有獲得點名機會,但她徑直大喊,質問大陸主持記者會的國台辦領導:「一個中國是不是一中各表?」又詰問馬英九:「你有提到中華民國嗎?」不要以為周在譁眾取寵,從專業角度她自有道理。事後受訪,她辯解:「記者的專業不是禮貌,記者的專業是問問題到底,把真相找出來。我們的訓練就是如此啊。」從更大政治層面看,她這兩個問題在台灣也有呼應,並且是來自呼之欲出的下屆總統蔡英文。

蔡英文對馬英九的講話公開回應,稱:「我們原先都期待,從馬總統口中說出台灣的民主、台灣的自由,以及中華民國的存在。更重要的,還有台灣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不過,他隻字未提。」她還指出:「台灣人民的自我認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我始終相信,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民主化歷程,台灣人就是民主人、就是自由人……我對台灣民主、對台灣人民有信心。」說了半天,關鍵詞就是「民主」。這是兩岸關係中,民進黨鼓譟吶喊的理念,國民黨欲言又止的策略,共產黨避而不談的「邪路」。

兩岸關係政治難

原來以為擴大經貿合作、人員往來,加上文化相同,就能促進兩岸統一,但仍繞不開政治差異,統一基礎又回到政治認同。經濟互惠不是統一的首要條件,文化相同更不必然導致政治認同、民族統一,因為文化遠沒有政治強勢,否則南北韓、新加坡和中國、奧地利和德國早成一家。當年東西德統一,政治認同是決定性的。就如兩口子不管結婚還是復婚,總得有共同語言吧,在國家統一層面就是政治認同。用蔡英文的意思,就是民主自由的價值觀。

民主自由不抽象,在台灣人看來就是生活方式,就像此次馬英九要發消息解釋原委、一到機場要介紹情況、會面後親自答記者提問、回去後還要向立法院匯總;就是記者敢大膽提問不怕懲處;就是蔡英文在上次大選失敗後感言:「台灣不能沒有反對的聲音、不能沒有制衡的力量」;就是台灣明年大選,不經選舉,誰也不知道結果,而不是像馬英九說的:「我任期剩下六個月,而習先生有七年多。」

習馬會功不可沒,但明年台灣換了新領導,是順水推舟,還是推倒重來,或不來,只能走着瞧。畢竟蔡英文嗆聲在先:「我和台灣人民會一起用更民主的方式,來彌補馬習會所造成的傷害。」大陸領導在和舊人笑時,也不要忽視新人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