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去年貧窮人口微跌至九十六萬二千人,回落至百分之十四點三,創六年來新低。能有此成績,一方面是香港能夠繼續維持低失業率,另一方面是特區政府財政鬆動,可投入更多資源扶貧和照顧弱勢社群,使民生得到改善。
筆者一向認為,香港經濟的發展,不能忽視貧窮問題。現代管理學有個「木桶原理」,即一隻木桶能盛水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最短的那塊。短板起着限制和制約作用,決定社會的綜合實力。
貧窮問題就如香港社會的一塊木桶短板,若然置諸不理,水源再充足都會流走;若然把短板補高,社會發展自然就會上一個新的層次。「木桶原理」的啟示,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發揮優勢固然很重要,但如何修補薄弱環節,也有重要的作用。
當局已透露將會有扶貧措施陸續出籠,包括「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預計明年第二季推出,可鼓勵低技術、低教育水準的人士留在工作崗位,估計受惠的家庭有二十萬戶共七十萬人,包括十七萬兒童和青年。此舉,相信亦會有助降低貧窮率。
特區政府在二○一三年公布首條貧窮線,以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作為「貧窮線」,有別於世界銀行以每日收入低於一點二五美元為「絕對貧窮線」。雖然統計出來的是「相對貧窮」人口,仍然有指標意義。
商界樂見香港貧窮人口減少,市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亦願意繼續配合政府的扶貧政策,多盡社會責任,關懷弱勢社群,共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