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道路和教育

中國現階段的扶貧目標,是在未來五年,使七千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是中國實現全國步入小康社會目標當中,不可或缺的指標。在此之前,內地有過三次大規模的扶貧規劃:一九九四年提出的「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及二○○○和二○一一年的「十年扶貧綱要」。

經過三十多年,中國的國家貧困發生率已經從百分之七十多,下降到現在的百分之七。可是這次的目標更進一步,要求全部和全面滅貧,即是說不能再有任何餘下來的絕對貧困人口。就此,習近平在今年考察浙江和貴州時,提出規劃「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內容,以精準扶貧為方略,找出貧窮根源,對症下藥。

筆者曾有機會在貴州貧困山區居住工作多年,觀察所見,有兩個比較普遍的原因導致特定地方和人口的貧窮。第一是交通,一般而言,只要通路,那個地方便能有所發展。以最近因一封小女孩講述自身貧困的信而引起關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在過去五年,政府於當地投入了三百億元的扶貧資金,二百億用來解決交通、基礎設施和水利工程;一百億來解決住房和公共服務,當地的貧困人口便能夠直接或間接減少了一半。

第二是教育,貧窮人口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一般較小。更嚴重的是,這可能容易造成跨代貧困。現在內地像清華大學等高校,已有專門學額預留給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從比例上照顧他們。可是這層級的學校畢竟有限,如何發展各地方的優秀學額,讓更多貧困人口就近入學,是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