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藥到病除:外用類固醇勿過量塗抹
外用類固醇藥物可緩解發炎或搔癢性的皮膚病,常用於皮膚敏感、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銀屑病等病症。外用類固醇藥物很多時只作為皮膚病的輔助治療,不當或過量使用,無助病情。濕疹的基本治療是保濕護理;根治接觸性皮膚炎應移除刺激物(如乳膠、一些金屬等)。銀屑病是自體免疫力反應的疾病,若初期患者使用強效外用類固醇藥物,可使往後病情難以控制。
外用類固醇藥物可按效力分類。常用例子如下:
輕效:Hydrocortisone 0.5-1%;中效:Clobetasone butyrate 0.05%、Fluocinolone acetonide 0.005%;強效:Betamethasone valerate 0.1%、Fluocinolone acetonide 0.025%、Mometasone furoate 0.1%;超強效:Clobetasol propionate 0.05%
長期使用 皮膚變薄
一般來說,皮層較薄的地方如面和頸,只適合使用輕效的類固醇,以免副作用出現。外用類固醇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包括皮膚發紅、乾燥、搔癢及刺痛等。長期使用可致皮膚萎縮變薄、色澤改變、多毛症及減慢傷口愈合。
外用類固醇藥物應薄薄塗抹患處,避免接觸眼睛。切勿用於皮膚傷口,及未治療的細菌、真菌和病毒的皮膚感染。塗藥膏後,小心使用任何不透氣的敷料,以免吸收過量藥物。嬰兒及兒童皮膚較薄嫩,應避免長時間使用。
坊間不少混合膏藥或含外用類固醇藥物,市民選購時應留意藥物標籤,也可向藥劑師查詢。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