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醫籲打泰拳量力而為

近年電影塑造的拳手角色練得六舊腹肌、人魚線「吸睛」,成功掀起綜合格鬥、泰拳等運動熱潮。市民打泰拳有益身心,鍛煉全身肌肉,但宜佩戴足夠裝備,量力而為。骨科醫生表示,打泰拳主要傷及軟組織,最常見是下肢受傷,例如站在軟墊踢腳平衡較差,容易扭傷足踝;踢沙包亦會造成皮膚瘀傷。曾有年輕業餘拳手因出拳不當,弄傷手腕,撕裂軟骨。

骨科專科醫生劉業光表示,泰拳講究全身運動,包括可操「fit」腹部核心肌肉、腿部肌肉,幫助燃燒熱量,較踩單車、跑步消耗更高熱量。他本身亦是泰拳愛好者,平均每周打三、四次泰拳。打拳半年後,腰圍縮小五至六吋,體重減了五公斤。他說,泰拳適合普羅大眾參加,但若本身有心臟病、高血壓或關節問題,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劉業光引述英國研究分析泰拳初哥、業餘拳手及專業拳手的運動創傷,發現三組拳手多涉及軟組織受傷,佔受傷個案八至九成。該研究推算,每年一千名拳手中,有十三名初哥會受傷,而業餘、專業拳手則僅數宗受傷個案。三類拳手大多是下肢受傷,專業拳手第二個常見受傷部位是頭部;業餘者則以軀幹較易受傷。

嚴重或需微創手術修補

他指出,泰拳初哥可能平衡力及反應較差,常會扭傷軟組織及肌肉勞損:「因未適應,可以痛足四、五日。企喺軟墊做動作都可扭傷腳,要就住自己體質。」打拳發力時亦可能對肩膀等關節造成損傷。他透露,今年初一名二十多歲的業餘比賽男拳手因出拳不當,導致手腕三角軟骨撕裂,需接受內窺鏡微創修補術,縫合撕裂位置,並休養數月。

不少市民參加泰拳班,劉業光提醒初學者不宜「谷得太勁」,應有教練指導,有需要時可戴心跳帶監察脈搏,建議市民起初數堂運動量只達到本身心肺功能水平七、八成便足夠。此外,熟悉紮護手帶的技巧,包妥每個手指關節及手腕,鬆緊得宜,亦有助保護手部關節及軟組織。打拳前做足熱身、拉筋,減低受傷風險。

運動好處多,市民不論鍾情於傳統或新興運動,也要講求安全,想盡興便要做足事前準備工夫。醫健版推出周六「運動有方」專題系列共五輯,由專家拆解常見運動創傷及謬誤,慎防強身變傷身。

記者張美蘭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