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叮叮不是塞車元兇

暱稱作「叮叮」的電車已營運超過一百年,現時仍是不少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以前有條件乘坐電車的人不多,那時是一個社會條件不豐足的年代,和現時的香港社會不一樣。現時香港社會條件好了,電車的身份象徵也不再復有,以電車的廉宜車資,甚至可以說成是低下階層的代表。筆者居於新界,但在港島開會時,卻通常以「叮叮」代步,完全配合「酸秀才」這種階層。

歷史任務 仍在進行

電車除了代表一百多年的香港歷史之外,也肩負了集體運輸的重擔,其低廉而多年不作調整的車資,更讓電車公司深受乘客支持,電車公司也曾獲得「君子企業」的美譽。這一切都是對電車的讚美,可是有人偏要質疑電車存在的價值,早前一間顧問公司有關取消電車金鐘到上環一段路線的建議,就引發連番爭論。

站在時代轉變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難逃歲月的洗禮,交通工具也會因時代變遷而遭淘汰,這是一個社會轉變的常態,從前的人力車不見了,也是這種社會變遷的產物。至於電車的去留,在理論上也是基於同樣道理,所以我們不應單單本着感性的角度去看電車。問題是,我們也要考慮電車是否真的面對時代的淘汰,若果不是的話,則證明電車的生命力旺盛,電車的市場價值仍高。若從這個切入點看,電車多年來沒有申請加價,其營運上沒有服務水平下降,乘客的滿意度也站在前列,兼且電車公司又有引進新車種、冷氣電車的計劃,這些都可見到電車仍有其市場份額。電車公司是一家私營企業,假如電車生意不佳,相信不會有上述提到的發展大計,所以站在市場的角度看,電車還是滿有生命力的。說到電車的歷史任務,可以大膽的說,電車的歷史任務仍在進行,而且是具活力的向前。

從這個層面來說,電車的存在不應該是一個命題。至於電車造成中環塞車之說,就成了最值得討論的重點。誠然,電車使用了部分的路面,而中環路段的塞車狀況嚴重,一旦電車使用的路面可以開放給汽車時,塞車情況當然會有所改善。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說法,只要控制路面使用狀況,自然可以減少塞車。

找替罪羊 於事無補

然而,這個說法有一個很大的邏輯問題,就是減少路面使用者的權利來減少塞車。假如電車真的不能使用中環的路面,騰空出來的路面自然會由其他車輛來填補,也就是道路的使用者數量會上升,塞車情況依然。

以取消電車來減少塞車,假設是汽車流量沒有上升,但當一個使用者消失後,實際狀況是會帶來短暫的交通暢順,可是這會引來本來因塞車而不來中環的汽車,結果是塞車情況沒有改善。人們現在對中環的交通狀況大多有了預算,就是非不得已不要開車到中環,否則會遇上塞車。但取消電車後這個平衡點會被打破,跟着大家會因初期的順暢而多開車,到後來塞車情況依舊。

用同樣道理分析,我們大可取消來中環的巴士、的士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藉減低道路使用者數量來降低塞車的機會,甚至可以極端一點,只容許有許可證的車輛開進中環。不過,這種控制使用者數量來達致塞車情況改善,只是斬腳趾避沙蟲的做法,真正的塞車原因是城市規劃上的歷史問題,而不是電車的存在。

不少中環的商廈仍是缺乏起卸貨物的停車位,在運送物資時貨車要佔用行車路,造成行車路的使用效益不彰,這更需要改善。可是,城市更新需要一段長時間,不是可見將來可以改善的,以找代罪羊式的將中環塞車原因說成是電車的問題,除了是引發民情不滿之外,也沒有對問題細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