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美中智庫 不同之路

談及智庫,最容易聯想起美國。美國擁有一千八百多家智庫,數目上位列第一,而且美國智庫通過所謂的「旋轉門」機制,為政府和政黨不斷輸送人才而為大眾所熟悉。美國智庫的最大特色,也是這個「旋轉門」。美國每次換屆選舉後,政府部長等高級決策閣員,主要並不是由議會黨團或公務員產生,而是來自跟贏得大選政黨關係密切的智庫成員。所以每過四年,一大批智庫研究者會進入政府擔任要職,從研究者變為執政者;又有另一批卸任官員到智庫從事研究工作。這種學者和官員之間的流通,就是所謂的「旋轉門」。

事實上,美國智庫跟政黨關係密切,可以說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政黨負責短期的選舉工程,智庫負責長期的思想工作。

中國智庫的形態則完全不同,更多接近歐洲國家的模式。根據賓夕凡尼亞大學的「智庫項目(TTCSP)」 研究報告總結,將中國智庫分類為黨政軍智庫、社會科學院智庫、高校智庫和民間智庫四類。近十年來,中國智庫蓬勃發展,但大部分仍處於成長階段。各級黨政軍智庫和社會科學院智庫則十分依賴行政編制,民間智庫的營運資金籌措機制和訊息共享機制則很不發達。

對於習近平提出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構想,就是要建立智庫在思想觀念、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管理方式、制度規範上的創新開放和現代化「新形態」。這有別於外國智庫,也有別於中國傳統智庫和現有體制內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