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反課綱與國族認同

台灣「反課綱」事件愈演愈烈。表面上爭執一些用辭的技術問題,實際上涉及到非常深層次和根本的國族認同。以其中幾個新、舊版教科書內容對比為例子。對於「中國概念」:舊版本把中國歷史和台灣歷史分開,形成兩岸一邊一史;而新版則把中國史和台灣史合併為「本國史」。舊版當中的「光復台灣」,在新版更改為「重回祖國懷抱」等。新版本的寫法,基本上是以中國為本位的論述。

正因如此,對於日本的態度,自然也會跟從中國的史觀,日本是作為侵略者的角色。這方面的修訂例子如下:舊版本說「日本在台灣推進交通、電氣、金融和新式教育」,而新版本則描述為「台灣在經濟上受到剝削、土地被掠奪以及多數貿易由日本商社壟斷」。舊版本稱「日本統治時期」,新版本則具體形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在舊版本中的「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在新版本為「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構想」。關於慰安婦問題,舊版本說「除了風塵女子外,也有自願到海外去從事慰安的婦女」,在新本則修改為「台灣慰安婦一定是被迫的」。

反課綱人士之所以要美化日本對台灣的殖民地關係,主要因為強調日本和荷蘭對台灣的統治,有助弱化台灣跟中國的關係,從論述上使中國成為眾多外來統治政權的其中之一個而已,曲線強化了台灣自古至今的存在意識。同時,台獨力量跟日本千絲萬縷的關係,使其對日本存在強烈的認同,則是另方面的考慮。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