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寧超支 不助學

以下的新聞,如果當中主角是出生於破產邊緣的希臘,這宗絕非新聞;不過,故事的主角是生於香港,一個庫房充裕甚至過剩的地方,就變成了一個令人看得不悅的故事。

考獲三科5**的劉建亨同學,早於放榜前獲劍橋化學系取錄。可惜,其父親失業數月,一家五口僅靠母親萬多元收入維持生計。由於劍橋學費每年需要三、四十萬元,如果沒有其他獎學金,很大機會要放棄機會。其實,這個個案也不是個別,我幾年前也曾遇上一個類似遭遇的同學,最終得到一位大慈善家的私人捐助,才有機會到外國進行有關基因的研究工作。

當然,本地大學的質素亦不差,只要同學努力,我相信他總有出頭天。其次,我一直認為,讀書並不應是年輕人唯一的出路,不同人應按個人意願、長處向不同方向發展。但問題是,到國際著名學府入學,不是「有錢」就能得到的機會,如果有人因「無錢」而失去這個機會,是相當可惜,對香港亦是損失。因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學生,到外地最高學府學習,未來對香港絕對是出色的人才。

見到以上故事難免問一句,香港「窮」得連訓練人才的資源也沒有嗎?一個又一個超支的工程項目,浪費的公帑數以百億元計,但官員仍會出來強調「經濟發展對香港十分重要」,就像跟大眾說超支也是值得的。政府只需將超支的零頭拿出來,就可以幫到無數這類有潛質的年輕人。既然香港不是無錢為何不提供協助?是官員無心?無智慧?無承擔?或許三者皆是!

一直以來,無論是硬件又或者軟件,我們都自認不錯,但我們最缺乏的是「人件」。香港最重要的不是經濟,而是一直被忽略的教育。一直以來,撐起香港的不是高樓大廈,而是獅子山下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