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啟晴邨事件錯在馬虎

啟晴邨發生食水含鉛超標事件,政府高官出來「問責」水喉匠,引起大眾不滿。整件事其實最值得批評、做事最馬虎的就是政府有關部門。只要看看政府新聞處發放的新聞公告,就看到部門對市民生命安全之大事是如何掉以輕心!

七月五日,事件曝光之後,房屋署到啟晴邨做了十一個食水樣本化驗,當時新聞公告表示「結果顯示樣本的含鉛量均合乎世界衞生組織的標準」。到七月六日,房屋署和水務署再到啟晴邨抽取三十三個水質樣本檢驗,公告繼續表示所有食水樣本「符合世界衞生組織的標準」。到了七月九日,公告再次表明從「啟晴邨不同座數和住宅單位抽取的水樣本均合乎世衞指引」,更安撫居民指「長期飲用不會對健康有顯著影響,也不大可能引致急性中毒」。可惜,一日之後,化驗結果發現,多個水質樣本超出世衞標準的含鉛量,對人體健康有極大影響,尤其是對嬰兒或六歲以下的孩童、孕婦和授乳母親等。

三次機會,政府都沒有準確的答案,原因何在?就是沒有認真看待事件。其實,有政黨指出問題時已提到,食水含鉛或涉及接駁喉管的燒焊物。如果當時政府各部門認真對待事件,將市民健康放於首位,早在七月五日已應進行大規模檢驗,而非單單抽取其中十一個樣本,並應即時從承建商及「水喉匠」方面入手,了解喉管接駁工程所用之物料,即時判斷出問題所在。

或者高官會問,就算在七月五日確認事件,也只是早了五天,有分別嗎?分別在於政府對公屋基層居民的態度,分別在於政府對市民生命健康之關顧。很多市民在想,如果事件發生在政府總部、各高官的辦公室,甚至在特首辦,會拖五天才找到問題所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