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新一輪膠袋徵費不簡單

新一輪膠袋徵費在上星期實施,這是上屆政府實行初階段膠袋徵費後的強化版,現在除了一些特定的例外,差不多所有含塑膠的袋子都要徵費,在執行上是有很大的覆蓋面。從有關官員在解釋政策上的不遺餘力,可見政府在這項政策上的志在必行,除了是有關環保的考慮之外,更有深層次的政治符號。

用者自付 改變習慣

眾所周知,塑膠是石油的副產品,而且它不易分解,會造成很大的污染。可是塑膠的使用令人的生活豐富了,從各式包裝用品到避彈衣,塑膠令人類社會的生活更舒適。筆者小時候時常跟母親往菜市場買菜,那個時候沒有使用膠袋,而是用報紙和俗稱「鹹水草」的海草來包裝,買來的魚、蛋、菜,都是用報紙包着再用鹹水草縛上,一包一包的拿着。

當然,結果是手上的菜、肉都是濕漉漉的,不單止有礙衞生,更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筆者說出過去的做法,旨在對比現在使用膠袋的方便,也叫人明白即使我們如何推崇環保,但要人回到過去的報紙加鹹水草的年代,根本是不可能。在人們習慣了使用膠袋,而膠袋又真的提供了種種的便利,人們要戒用膠袋便不可能,希望人們放棄使用膠袋也變得不實際。在這個前提之下,政府推出「使用者自付」的膠袋徵費便有其合理之處,因為只有通過收費才可以將使用膠袋的習慣作出改變,這不是說人們會因區區五角錢而不用膠袋,而是以徵費形式來使人們的行為有所改變。

在上一輪的膠袋徵費中,我們已見到人們樂於自攜購物袋往超市,超市派發膠袋的數目大幅減少。當然,不少貨品仍有濫用膠袋之嫌,例如預先包裝的貨品往往多用了膠袋,但政策本身的原意和動機,是讓市民在行為上的改變去達致一個環保概念,也從這個角度看,膠袋徵費是可以收到一定的成效。不少評論都質疑膠袋徵費會否成功,特別是上一輪膠袋徵費後膠袋使用量不跌反升,好像是在說膠袋徵費收不到成效。

借機放大 責難政府

然而,我們不要忘記,人的消費是會隨着經濟增長而上升,當近年香港經濟市道都是比較理想,人們購物消費多了,也帶動膠袋的使用量增加。或是我們可以這樣說,要是沒有了膠袋徵費,現在的膠袋使用量將會更多。

若果我們用第一次膠袋徵費的經驗來看,這次新一輪膠袋徵費在推出開始,使用膠袋數量會大幅下降,到後來也會上升,但理由不是政策不濟,而是經濟活動增加的影響。要客觀評價膠袋徵費的成效,應該是查看人們行為上的改變有多少,因為膠袋徵費的本意就是行為上的改變,而不是指標性的膠袋使用量的減幅!

再者,膠袋徵費有着其政治含意和符號。膠袋對環保的不友善大眾都知悉,要減少膠袋使用量可謂是全民共識,可是政府在推出任何政策的時候,都會引起批評和不滿,更多的指摘是諮詢不足和政策不配合。

膠袋徵費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出,先天上因為存在要改變人們行為的政策目標,剛推出之時,在定義上必定會有爭議,因為要找到一些灰色地帶的例子,實在太容易了。

在現時的政治氣氛底下,假如膠袋徵費出了一些狀況,政府必定會遭到體無完膚的批評,繼而對膠袋徵費的進一步質疑,再更進一步的對政府種種不滿借機放大,膠袋徵費可以是一個責難政府施政的催化劑。

尚幸環境局的官員在這次膠袋徵費上做足功課,推行過程還算順利,但是否真的做到改變市民使用膠袋的行為,還需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