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零售存隱憂 批發可填補

昨談到港珠澳大橋有利香港發展批發市場,並認為特區政府可先以長沙灣作為打造港版「東大門」的試點。有此提議,主要原因是經營門檻較低,容易吸引更多中小企入行,亦可容納更多人就業;此外,本港零售業因受到連串「趕客」事件而面臨隱憂,如批發市場能搞活,正好可填補零售方面的損失。

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香港的服裝及衣服配件整體出口,平均每月約一百五十億元。如批發市場成功發展起來,預計出口有兩成增幅,服裝業平均每月便可增加約三十億元收入,試想可多養活幾許人?

如眾所知,香港的製造業已北移多年,早已形成「前店後廠」的格局,即生產基地在內地(以珠三角一帶為主),香港主要負責產品的設計、出口和銷售。不過,香港的批發業一直只局限於工商業界的自然組合,未有規模化的發展,主要是缺乏了政府關注和引導作用,可說是有點資源浪費。

理工大學前年曾進行過一個深入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香港是很有條件發展批發市場的:一是貨源有內地大量供應;二是香港工商法例較為完善;三是香港商譽良好;四是香港內外交通都非常便利。有了港珠澳大橋,將更是「如虎添翼」。

除了長沙灣適宜發展為港版「東大門」外,按香港現時一些區域的特色,紅磡可以打造珠寶城;深水埗可變身電子產品世界;觀塘可成為小商品天地;黃竹坑可作為傢俬中心;上環可擴展為國際食材貿易中心。因為上述地區,本身現時已具備了批發市場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