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派糖」有體制上局限

萬眾矚目的財政預算案在上周公布,今次的坊間意見比較正面,對預算案批評的聲音不是沒有,只是在糖果不減而各個群體都有分派,是以有政府中人以「皆大歡喜」來形容,可見這份財政預算案的關注點仍停留在派糖方面。

準確估算強人所難

從一個市民的角度來看,每年財政預算案的亮點在有多少糖果可派,這個現象有其歷史原因和本地的獨特性。香港的公共財政有着其局限,就是《基本法》所設下的理財原則:量入為出,這個大山令政府在開支上不能從心所欲,因為開支一旦增加了,要再縮小便有困難,更加讓政府擔心的是開支恒常化。這個對公共開支取態保守的做法,在《基本法》實行初期時有其獨特原因,因為香港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要避免引起麻煩和不必要的爭拗,一個獨立於中央的財政體系是必要的,這個前提也局限了香港不能大幅舉債先使未來錢。

量入為出的要求也令制訂預算時要加倍小心,結果更多的是評估收入時傾向保守,評估開支時卻不敢過於進取,一個自然傾勢是預期收入有低估的情形,相反預期支出卻會比較高估,結果是預算的赤字或盈餘都會偏低。當實際數據出來時,眾多評論都會說政府的預測不準確;可是,這是一個體制上的習性使然,換了其他財金官員也得面對同樣的局限。

另一個大的制約是香港的外圍經濟特性。眾所周知,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的經濟體,本地的稅收來源和外圍經濟息息相關。我們要明白,評估一個經濟體一年間的變化已是不容易,要將環球經濟狀況作一年間的準確估算,無異是強人所難。然而,香港的經濟表現卻和外圍脫不了干係,即以今次的收入低估來算,薪俸稅和利得稅多收了,印花稅收入豐收,這些都和外圍經濟狀況有關。

所以在定義上,政府收入的不準確是必然的,除非我們可以有一個穩定的稅收來源,不然的話政府收入的不確定性不能避免,帶來的是收入評估準確度偏低。這個現象在香港愈來愈環球化的大環境下加劇,這種外圍因素的影響力愈加深遠,也成了香港公共財政收入不穩定的來源。

改變作風並非易事

在這兩個背景局限下,香港的公共收入不準確其來有自。要規劃長久的公共開支,卻又受制於結構性的收入不穩,我們常批評政府的公共理財在理念上有不清晰的地方,這是在體制上的局限使然。雖然這是體制局限,政府的責任也不是沒有,這是在位者必要的承擔。

除了體制上令財政預算案的預測不準確之外,另一個因素令派糖少不了的是現行政制的發展。香港現在的政治制度是沒有執政黨的制度,在理論上所有政黨都是在野黨,這個現象令民意代表只能擔當一個反對的角色,因為執政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在沒有責任的包袱下,反對的民意代表大可為反對而反對,建制的民意代表也為了選票的壓力,不得不加入批評政府的行列。在互相連動下,結果自然是傾向派糖。主因是派糖一來會是令市民受惠;二來又會堵住眾多民意代表之口;三來在體制上又不容許政府去作大規模花費,派糖正好是這數個互相互動的因素產生下的結果。

站在公共理財的宏觀角度看,財政預算案不應以派糖作定位,外間更不應用多少糖果來評價一份財政預算案的優劣。今次預算案政府已對擴大稅基作了又一次的表示,也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構性財赤再一次的表示擔憂,可見政府在公共理財也不是完全沒有看法。只是在眾多體制和現實環境的局限底下,要政府一改派糖作風並非易事,年復年的派糖也會年復年的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