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青春期和爆粗文化

立法會有關政改諮詢的公聽會上有青年人用粗口表達政見,在社會上引起熱議。有傳媒將這說成是「爆粗主義」,以此宣示新生代語言觀和價值觀。亦有民眾斥責此舉缺乏修養,憂心引發同齡人追捧潮流、帶壞社會風氣。

美籍心理學家Erik Erikson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社會心理發展八階段論。每個階段裏個人面對不同的危機,如能成功應對,則將為下一階段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如未能順利完成挑戰,則可能給下一階段的心理成長造成困擾。

十三至十九歲的青少年處於人生第五個階段「青春期」,身心變化非常突出,面臨「自我統整vs.角色錯亂」的危機。在這個階段,青少年追問「我是誰?」「我能成為甚麼?」積極尋求自我定位、尋找自我發展方向。

幫助青少年培養起對性別角色、政治取態、宗教信仰、國家意識等等的忠誠態度,將有助青少年順利化解這一成長階段的危機。如果對這一階段適應不良,青少年就有可能轉變為拒絕選擇與承諾,偏好與社會規範對立。

在青春期階段,青少年最看重的關係來自同齡人群體,同齡人模範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也最大。對於當下出位的爆粗文化,社會環境或許可以給予一定程度的包容,但根本上,面對不可避免的價值矛盾,或許存在主義的思考角度更有助引發青少年的理性思考和獨立判斷:人們在可選擇範圍內自由作選擇,自由和責任是一體的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