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土地,就足夠一百萬人的住屋需要!」這句說話,當時無疑是吸引到很多人,令很多人對房屋產生了憧憬。不過,這句說話有一個潛台詞,就是將土地規劃,跟房屋扣連起來:有土地就會有房屋、沒有土地就沒有房屋、有土地就只有房屋、要房屋就要在土地上配合……這個概念,對於一個均衡發展、一個健康發展的社會,就很有問題。無錯,土地是很重要的資源,但是否只有房屋?非也!
我明白,在上屆政府「放軟手腳」的情況之下,房屋問題的確非常嚴重。然而,遇到問題就要對症下藥,而不是藥石亂投,盲目搶地。新界東北、洪水橋、元朗、九龍東的大磡村、茶果嶺以至南丫島,所有美其名的規劃,實際就是「起樓、起樓、起樓」的「追樓數」項目,跟「規劃」的本義差之千里。
真正的規劃,是一個地區之活化或重塑,房屋只是其中一部分,甚至不是必要的部分。就如日本的造町運動,以一町一特色的構想,在發展的同時,令地區原有的文化特色彰顯出來,成為一個既保留了原來色彩,亦能發展富地區特色的產業,又能吸引遊客的地方。又例如台灣,香港人趨之若鶩的民宿,正正是坐落於城市跟鄉郊之間的地方,成為一個緩衝地帶,恰如其分地發揮着發展旅遊產業的功效。但香港呢?現在連我們的綠化帶,都正因「起樓」而蓄勢待發,名副其實變成石屎森林!
問題的癥結,是負責發展規劃的陳茂波局長,只沿用舊思維,在他的認知範圍內,以為世界上只有「推土式」的發展,卻不了解「有機發展」,不懂尊重民意。結果,新界東北成了本屆政府第一個爆發的炸彈,亦揭開了一連串社會運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