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衰貪曾 前朝房策「幫人炒樓」

【本報訊】房屋委員會於九八年初推出租者置其屋計劃,原意是讓公屋租戶購買自住單位,令基層市民有機會「上車」,相關單位補地價後亦可於自由市場出售,但有學者指公屋的售價較私樓便宜,近年成為炒家狙擊目標,質疑政府變相「幫人炒樓」;公屋聯會亦批評政府「好心做壞事」。立法會議員陳偉業則指公屋炒賣緣於「貪曾」前特首曾蔭權爵士在位時一直未肯供應足夠住宅單位,以致供不應求,樓價愈炒愈高,擔心未來愈來愈多「天價公屋」成交。

「公屋好過劏房」 收租等升值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指,近年樓價節節上升,私人市場三百萬元以下的住宅單位買少見少,不少投資者於是轉移購買銀碼較細的公屋單位出租圖利,「極少私人單位百幾呎咁細,賣百幾萬咁平,而且百幾呎公屋好過好多劏房,好有市場,買家收租之餘亦可等樓價升值。」他認為當年政府賣公屋的政策變相是「幫人炒樓」,建議政府想方法免讓有價值資產逐漸流失,如考慮規定公屋業主只可向政府出售單位。

倡允業主平租予輪候冊人士

公屋聯會主席王坤亦批評政府「好心做壞事」,「輪候冊好多人等公屋等好多年都上唔到樓,有炒家就可以買公屋再出租。」他建議放寬現行政策,讓公屋、居屋業主未補地價下,可平租單位予公屋輪候冊的市民租住,既可減少業主出售單位誘因,亦可惠及輪候公屋的市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