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勞資政各說各話

輸入外勞極富爭議性,殆無疑問。勞資雙方為此議題各自立場鮮明,多年爭拗仍未有結果。今年施政報告有相當篇幅論及建造業有需要引入技術工人,顯示政府有決心迎難而上,期望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基建工程影響面闊,因進度緩慢拖累民生改善及經濟發展,道理易明。施政報告直言,技術工人長期不足的問題如未能妥善處理,「將嚴重影響公屋、醫院、學校、公共運輸等項目的推展,亦會間接導致工程成本上漲」。

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以至未來機場第三條跑道及各項填海工程,成本不斷上升,要向立法會財委會追加撥款,難度甚大。議員認為政府有關部門未有制訂長遠規劃,對工程的各項開支又未能準確掌握,應負上不可推卸的責任。

政府認同業界所指技術工人人手不足,特別是新型號的先進重型機器的操作,本地難覓人才,確實有需要考慮優化現行的「補充勞工計劃」,在保障本港工人優先就業和收入水平的前提下,適度引入急需的人才,才是治本之道。不過勞工團體認為這只是藉口,甚至有「官商勾結」之嫌。

職工盟直言據其轄下的建築地盤職工總會的資料顯示,去年經工會轉介的五十名工友嘗試應徵,竟然無一人獲聘,工會更批評勞工處「打茅波」,令招聘程序出現「未做先請」及「無故拒聘」的情況。

技術工人不足是「樽頸位」,問題出在哪裏,勞資政各說各話,相信角力仍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