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填海縱可行 最怕好事又多磨

面對日益嚴峻的房屋問題,港府絞盡腦汁覓地建屋,除了所謂的見縫插針,填海造地亦成為主要選項之一,可惜,在今日的社會及政治氣氛下,見縫插針固然不容易,填海造地更是阻力重重。

港府去年就擴展東涌新市鎮展開第三階段諮詢,建議在東涌東填海一百二十公頃,預料提供四萬八千個住宅單位,未來東涌人口將增至二十萬。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在總結諮詢結果時指出,市民普遍支持填海計劃,當局稍後會進行環保評估,他強調覓地建屋是民生問題,希望立法會在審批撥款時能夠實事求是。

誠然,要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必須多管齊下,在維港以外填海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個道理人人都知道,問題是,港府動輒得咎,能否排除各種阻力,尤其是能否獲立法會開放綠燈,實在令人懷疑。陳茂波承認,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將約一百五十幅土地改劃作住宅用途,面對的難度相當大,主要是地區人士反對。這正是問題所在,當局連改變土地用途也束手無策,填海更是談何容易。

港府經常以新加坡的例子來證明填海的必要性,指新加坡填海面積已達城市總面積的兩成,遠高於香港的不足百分之七,羨慕之情溢於言表。沒錯,新加坡與香港都缺乏土地資源,都有填海造地的需要,但新加坡做得到,不表示香港也做得到。星洲政府坐言起行,令出必行,未來還會繼續填海,將國土面積增加一成,反觀港府則是備受掣肘,寸步難行,填海大計止於紙上談兵,兩者根本不可相提並論。

在香港,一個典型的近岸填海項目,從選址到公眾諮詢,再到技術和環評等研究、法定程序及詳細設計,需時超過五年;之後的填海工程從申請撥款、招標、動工至工程完成,最少也要四五年。也就是說,即使一切順利,整個填海造地過程也需要十年或以上,如果再遇到政治阻力或司法覆核,需時更加難以估計。目前東涌填海十畫未有一撇,當局預料首批住宅單位二○二三年落成,未免太樂觀了;何況遠水難救近火,寄望東涌填海解決房屋問題,無異於望梅止渴。

事實上,要增加土地供應,並非只有填海一途。香港已發展土地只佔總面積兩成多,遠低於新加坡的四成,還有不少土地潛力可挖,港府不好好利用現成土地,沒有能力發展新界,一味打填海主意,難怪備受質疑。最荒謬的是,陳茂波年前放風指有意將部分郊野公園土地改為興建住宅,引起社會激烈反彈,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昨日不得不再次澄清,不會打郊野公園的主意,可見當局已到了藥石亂投、進退失據的地步。

正所謂,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港府決心拓地建屋,這一點毋庸置疑,奈何社會紛紛擾擾,政治凌駕一切,任何宏圖大計都擺脫不了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宿命,東涌填海恐怕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