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教育交白卷 董建華 貪曾遺禍

【本報訊】佔領行動凸顯大多數香港青年人對國家發展、「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缺乏認識,部分人甚至仇視國家與內地人,提出及認同「香港自決」等「港獨」思潮,明顯與回歸後首兩任特首董建華及「貪曾」曾蔭權爵士,以及主理中央對港政策十多年的港澳辦前主任廖暉,在推動愛國教育及輿論引導方面「交白卷」有關,並間接導致《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及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先後失敗告終。

經常將「國家好、香港好」掛在口邊的董建華,九七年上任後一直被政府內部的港英餘孽箝制,加上之後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八萬五」及沙士等事件,令他至「腳痛」下台前一直未能大力推動愛國教育。

廿三條國教先後遭擱置

董建華在○二年推出高官問責制,希望加強港府主要官員的政治意識,亦不斷遭到泛民及部分公務員阻撓,與英國關係密切的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更透過辭職進行抵制,而接任更是身為英國爵士的貪曾。在○三年的廿三條立法一役,港人缺乏愛國意識的問題表露無遺,立法工作最終在五十萬人上街下被迫擱置至今。

「董落曾上」後,貪曾只顧強調香港核心價值,少談愛國意識。在推動愛國教育方面,貪曾政府更採取「拖字訣」,將本應在任內實施的國教獨立成科改革,推遲至現屆政府再正式推行,將新一屆政府「殺個措手不及」,最後同樣被迫無限期擱置。

廖暉被指只顧結交富豪

有建制派人士指出,香港回歸近十八年來愛國教育一敗塗地,除了董建華及貪曾,長期在北京主理香港事務的廖暉也要問責。事實上,廖暉上場十多年來鮮有公開露面或講話,對一般香港市民而言如同隱形,更有說他只顧與香港富豪交往,監督兩任特首施政及香港民情不力,廿三條立法失敗、國教觸礁、佔領行動,以至近年的本土意識及「港獨」思潮等,廖暉實在難辭其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