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我是誰?

存在於香港社會當中的其中一個深層次矛盾,是關於國家身份認同的問題,這在某程度上也促進了去年發生的「佔中」事件。而發生在香港的相關衝突表現,其實只是一個突出爆發點。關於「中國」國家身份認同的問題,隨着晚清時期西方國家的到來,第一次使中國人開始意識到和需要面對。過去的「中國人」,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中國」概念。

更多是一種以文化為主導的天下觀,因而有所謂「夷敵進中國則中國之」的文化認同決定關係之說法。西方列強利用堅船利炮來到東方,使中國人第一次接觸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秩序。通過對方反思自己的身份,也開啟了現代「中國」的國家構建過程。

可是國家的觀念,不單純是土地範圍、政府或國旗等表徵,還包括最重要的認同感。這其實也是孫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當中,「民族」主張所說的,建立中華民族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群之中的自身認知問題。

自晚清開始,中國人就從沒有停止過構建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的步伐。直到今天在內地學術界的很多討論,仍然是圍繞着這個問題而展開。只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強大政治能力,意識形態一度掩蓋了這個探索。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隨着改革開放而出現自由化,這類的討論又再一次熱烈起來。

所以對這個問題,可以說,不止香港社會面對,內地知識分子同樣正在探索。而這種認同感構建的核心問題,其實是在回答:我是誰?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