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明鏡:中國也「重返亞洲」

「新常態」是歲末年初北京最熱門的新詞。本來,習近平將此概念用於經濟領域。但是,北京的學者似乎行行新常態。於是,三禪也附庸風雅,說說中國外交的新常態,重點從大國外交轉移到把周邊外交放在首位。

中共自建政以來,外交政策長期保持穩定,僅發生過幾次轉折。自改革開放以來,「優先發展與大國關係」的外交方向一直未變,原來的重點是前蘇聯,毛澤東曾經「一邊倒」。但文革中,毛澤東一度提出「三個世界」的理論,並成為第三世界的旗手,主要是爭取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恢復聯合國及安理會席位。文革後期,毛澤東還不失時機,打開與美國的建交之門。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的外交重點更是放在了發達國家身上,其中日本和美國是外交的重中之重,此舉為中國經濟起飛取得了第一筆資金以及科學技術和市場。鄧小平當時確立「韜光養晦」的大方針,一心謀取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可見,中國的外交是為經濟發展服務。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前不久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確立將同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的地位提升至首位,超過了同發達國家的關係地位,不僅是源於地緣政治,更是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服務。

中國與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貿易總額達到了一點四萬億美元,超過了與美國和歐盟貿易額的總和。中國的前十大交易夥伴中,有一半在亞洲,並且中國對外投資的七成都在亞洲。在北京APEC,中國提出亞太自貿區、一路一帶、亞投行等戰略,都是要營造周邊經濟區。從經濟角度看,這也是中國實行「走出去」戰略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