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卓越獎學金似「學券制」

政府撥款近三億五千萬元,從一五/一六學年開始,連續三年實行「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這項政策是對今年年初特首施政報告的兌現,每年資助最多一百名尖子升讀海外名校,每人每年最高資助上限為二十五萬元,唯一交換條件是學生完成學業後,必須回港工作至少兩年。

筆者認為該政策可算類似「學券制」的一種。所謂「學券制」,其實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佛利民提出的一種資助制度,建議由政府向家長發放金額等同政府每年資助額的學券,給予學生個體而非學校,讓學生自行選擇學校讀書,並以學券支付學費,而學校則憑券向政府索取資助金額。這種資助制度,一方面保持了政府的教育津貼,另一方面引入了教育機構的市場競爭機制,從而提升整體教育質素。

「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在某程度上,可說是變相的「學券制」——「獎學金學券制」,對一些成績優良的學生給予資助,讓他們毋須因為經濟上的問題而被迫放棄升讀心儀的外國名校,以免糟蹋人才。

有議員擔心此獎學金計劃有可能造成本地精英的流失。事實上,政府規定這些受資助的學生在海外畢業之後,要回港工作最少兩年。這兩年除了讓這些海歸學生把所學到的回饋社會之外,並讓他們重新適應香港的環境,在某程度上對留住這些人才應有一定的作用。

這項政策實施之後,累積了經驗,建議教育局不妨考慮對香港教育推行「學券制」的資助方式展開可行性評估,研究是否值得推廣,藉以提升香港的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