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登革熱 可致心肺衰竭死亡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毒須藉蚊子的叮咬才可能傳播。而依其抗原性的不同,登革熱病毒又可分為一、二、三、四共四型。人類若感染其中一型,其體內產生的抗體並無法防護另外三型。

登革熱依其症狀輕重,可分為典型登革熱及出血性登革熱。

典型登革熱:此型較不具危險性,死亡率甚低,多出現於初次感染者。小孩的症狀較不明顯,成人則會出現較嚴重症狀。通常被病媒蚊叮咬後,經過一至七天的潛伏期,患者會出現突發性高燒(攝氏三十九至四十度)、前額及後眼窩劇痛、肌肉痛等;再經二至四天後會全身皮膚出疹,疹子由軀體開始向臉及手腳蔓延,整個病程約七天可結束,大部分病人可完全痊愈。

死亡率高達五成

出血性登革熱:這是最嚴重的一型,死亡率高達一成半至五成。多由於兩次以上的重複感染,引起人體免疫系統的劇烈反應,造成全身血管大量出血。臨床症狀除了高燒、頭痛、肌肉痛、惡心、嘔吐外,常伴隨流鼻血、吐血、血便、血尿及胸腹部積水。由於該症可致全身大量出血,常引起心肺衰竭及休克死亡,而出血時間通常在發燒將退時才發生,所以易被疏忽。因此,登革熱病人在退燒時,若出現皮膚濕冷、四肢冰涼、坐立不安,更應提高警覺,不可輕忽。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