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一則學者的故事

看到關於佔中前景的採訪,讓筆者想起一段歐洲歷史,這可能是現在劍拔弩張形勢下的一段小插曲。

在十九世紀初,一八二○年、三○年和四八年,發生了幾次席捲歐洲的革命。其中普魯士(即現在的德國地區),當時社會也出現普遍的革命情緒,學者紛紛提出很多想法。

至二十和三十年代,當學者還正在討論目標理念和計劃行動方案時,各地已經出現了大量不同程度的農民和草根階層革命運動,社會一片混亂,遠遠超過學者的預期。

在一八四八年那段時期,這些學者挾着農民革命的聲勢,跟普魯士不同的邦政府進行談判。可是隨着各地政府逐步穩定局面,形勢發生了變化。

當政府進行清場時,那些帶領談判的學者,還未完全明白他們已經失去對農民和運動者的指揮能力。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的有幾方面:第一、社會運動是非常複雜的有機組成,根本不為單純的理念所主宰,在熱血的口號背後,往往隱藏着深厚的政治博弈;第二、也因此解釋了為甚麼學者對農民會失去指揮能力,甚至是這種指揮能力根本就從來沒有存在過,只是學者認為自己是他們的代表,因為參與者各有自己的想法,學者和農民並沒有共同一致的目標;第三、當然學者有責任提出一些理念供社會參考,就如同美國建立三權分立政治體制時,就大量參考了文藝復興時期政治哲學家所提出的理想。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