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如何挖泛民牆腳

逾半數提委提名,二至三個候選人,是提名門檻的框架;接下來是提委會的組成,門檻先定得緊,避免掛一漏萬,提委會的組成自然不會寬,無論說是「按照」或「參照」選委會的組成辦法,到頭來也還是「遵照」上意。

提委會組成不執着,門檻定得高也是白搭,除了維持千二人,維持四大界別也屬必然。但做完一輪工夫,在立法會過不了也是白忙;因此,雖然要整體泛民轉幾無可能,但最後關頭嘗試游說幾個泛民顧全大局,也是必然之舉。

又要體驗主權,又要維護國家安全,提名門檻及提委會的組成定得緊,泛民議員接受不了,也是先行「落閘」,揚言會集體否決政改提案。說得理想,是為選民,社會兩大民意少了一極,只有建制候選人可選,選民少了選擇。

說得現實,如此選制,泛民明知無法當特首,但沒得當特首之餘,更要盤算如何保住議員席位。

議員向誰負責?說到底都是向選民負責,被選得入會又成為泛民者,背後支持的選民又怎會沒反建制的傾向;議員識走位,沒得選特首是其次,輸掉議席才大件事。

政改說來,大抵在明年初塵埃落定,到後年又是立會選舉年,當此情勢,便勢難轉。

再說現在的直選議員,個個都有幾萬票在身,面對得幾百票的特首,自然趾高氣揚;如果通過一個只向建制特首送上一百幾十萬票的政改方案,則不只將來說話都無法大聲,選民更會懷疑其政治智慧。

因此,如果真要挖泛民的牆腳,最好便向平素取態溫和,如今對政治意興闌珊的議員下手;與其尋找願顧全大局的人,不如尋找政治生涯已差不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