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孔微創治爆肺減復發率

俗稱「爆肺」的原發性氣胸多數「偷襲」高瘦的年輕男子,若僅留院觀察或以引流管抽走空氣等方法處理,患者復發比率高達五成多,大大影響生活。傳統微創手術治療爆肺,復發率雖減,惟創傷相對大,令病人卻步。香港大學外科醫生引入針孔式微創胸膜黏連手術,創傷較低,患者術後留院兩至三日,復發率略低於傳統微創手術。新手術適合需「周圍飛」及年輕的患者。本港○六年至今年七月約一百名病人接受該手術。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司徒達麟表示,原發性爆肺成因不明,但以十多歲至廿歲青年佔大多數,患者身形大多高高瘦瘦。患者肺部有細小氣泡,一旦爆破,空氣積聚胸腔並壓住肺部,導致難以呼吸及胸口痛,爆肺位置大多位處肺尖。

可趁未復發前動手術

若爆肺入院,病人僅留院觀察,或以針筒、胸腔引流管抽走胸腔空氣,三至四年內復發率達五成多。以抗生素注入胸膜,幫助肺與胸膜黏連,三年復發率仍有兩至三成。

司徒達麟指出,外科手術可大幅降低爆肺復發率,但一般建議患者首次復發才考慮施手術。以傳統微創胸膜黏連手術為例,醫生先開出三個八至十五毫米大的傷口,把三支儀器管放進病人胸腔,清除「漏氣」組織,再以膠掃子擦拭胸膜,令胸膜刮損發炎,幫助胸膜和肺部黏連,但會造成二十毫米大傷口,令不少病人卻步。

港大○六年引入針孔式微創胸膜黏連手術,醫生採用三支二至三毫米的幼小儀器放進胸腔,患者傷口僅三毫米。接受新手術的患者術後痛楚較少,平均留院四日,較傳統手術平均留院五日為少。

並非由劇烈運動造成

司徒達麟指,至今處理約一百名患者,大部分人僅留院二至三日。

他稱,爆肺患者接受傳統微創手術後,復發率為百分之五;針孔微創的五年復發率更降至百分之三,且創傷較少。若患者需不時乘搭飛機,或不希望幾年後再爆肺入院,可考慮未復發前做新手術。

很多人誤會爆肺因劇烈運動造成,其實部分患者看電視亦可爆肺。患者術後兩個月內不宜搭飛機及潛水,隨後可如常運動。吸煙可增加爆肺復發率,建議患者盡早戒煙。

記者張美蘭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