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點人頭顯實力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繼續會見學者交流對政改的意見,為後者提供適當的平台,讓不走極端的溫和建議有機會在輿論上得以發酵,為下一個階段的政改公眾諮詢打造寬鬆的氛圍。不過,一切要待本月下旬人大常委會的決議,有關政改的框架是從緊還是從寬,才能看清未來的走勢。

十三學者倡議的名單制雖然經過改良,在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注入民主成分,讓普通市民也有望成為提委,但大幅增加提委人數由一千二百人變成二千四百人,獲得中央接納的機會頗低,且「入閘」與「出閘」的安排過於複雜,則難以取得泛民主派的支持。拋磚引玉,引發討論可以,成事的可能性則極低。

泛民溫和派與建制開明派雖然努力加把勁,讓聲音得以透現,但觀望的意味揮之不去,難怪學者頻頻呼籲人大決議的有關門檻應盡量寬鬆,減少篩選的成分。

有趣的是,這邊廂學者宣諸於口論政改,另邊廂建制及泛民兩大營壘正密鑼緊鼓,積極部署上街宣示力量,向對手施壓。前者將於本月十七日策動「和平普選日」行動,除中環有獻花活動外,更罕有地搞大遊行,揚言由維園起步,預計最少有五萬多人參與。

激進派也不甘示弱,學聯正醞釀一場非暴力抗爭行動,一旦人大否決公民提名,即會策動大規模的罷課,號召大專院校以至中學參與;佔中行動則會延至較後,實行分進合擊,保持足夠的張力,逼中央作出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