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梁振英向中共人大常委會提交報告,正式啟動政改「五部曲」,特區政府同日發表政改「公眾諮詢報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到立法會出席內會特別會議,向全體議員交代時,毓民直斥所謂政改報告(含諮詢報告),是一早按照北京預定的劇本搬演,中共是主角,特區政府只是「給奴才作奴才」的腳色而已。
見微知著,年初毓民曾指出政府諮詢文件中「五步曲」實為「五部曲」之誤,這是客觀錯誤,沒有爭議,可是特區政府竟然冥頑不靈,「以人廢言」,不肯改正,仍然使用「五步曲」字眼,充分凸顯其剛愎自用的心態!
政改報告及諮詢報告,集殖民地時代擅專政府的假諮詢手法,及梁振英「語言偽術」於一身。一九八七年五月,港府發表《代議政制發展檢討綠皮書》,就八八年立法局引入直選議席問題,成立「民意匯集處」。可是在北京表態反對後,「民意匯集處」把收到三十六萬份意見書,當中支持八八直選的二十二萬五千個簽名列為「沒有參考價值」而剔除,炮製出「七成市民反對直選」的結論。
今天特區政府「有樣學樣」,且更「精益求精」。例如政改報告內有「香港社會普遍殷切期望」、「社會大眾普遍認同」等抽象用語。所謂民意,竟然沒有任何科學量化基礎。
另外,諮詢報告中,多次強調「主流意見」、「整體意見」認為特首候選人及特首必須「愛國愛港」,但政府參考的民意調查中,多數出自親北京團體。當中不少以誘導方式提問,譬如民建聯的問卷,以「不應該容許一個與中央政府對抗的人作為行政長官候選人/擔任特首」為題,諮詢報告卻把此兩條問題定義為「愛國愛港」的標準。
除了「主流意見」外,諮詢報告還有「較多意見」、「不少意見」及「一些意見」等指述,用來反映一些對政改的保守訴求。在提名委員會之外,引入「公民提名」、「政黨提名」或「公民推薦」建議,則以「個別團體和人士」當中的「部分意見」來形容,令人誤以為主張這些訴求的市民,只屬小眾。
二○一二年立法會選舉,整個民主派共得一百零一萬多票。二○一四年六月尾「佔中」的「民間投票」,也有七十九萬多人投票,即使毓民不同意真普聯的「三軌方案」,它也是代表比建制派進步的政見。
加上「七一」有五十一萬人上街遊行,事後學聯及市民不惜公民抗命,這些都是有力的政治立場宣示。特區政府卻統統將其歸納為「個別團體和人士」,並形容為在法律或政治現實上難以落實的建議,不應為此浪費時間和精力。
按照「五部曲」的程序,約八月尾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是否可就選舉辦法進行修改。如人大決定可修改選舉辦法,則特區政府向立法會提出政改方案,並經由全體立法會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若被扭曲成「少數」意見的民主派,仍然坐待北京預定的劇本搬演下去,特區政府遲至年尾展開二輪諮詢,二○一五年初發表政改方案,同年七月立法會會期結束前表決,屆時的民氣,將被虛耗得餘下多少呢?還可以號召多少市民抗爭呢?
港人現在應認真思考,到底要被動等待最後絕望的一刻來臨?還是認清中共主導政改的殘酷現實,及早起而抗爭,以各種公民抗命手段,顯示群眾力量,爭取一個全面民主,及沒有預先篩選的政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