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諸般不好,在國際上,卻仍然是一個重要的世界城市,且不是靠依傍中國內地的經濟,而是建基在上百年,特別是二次大戰後的幾十年裏,香港新老移民共同建築出來的文化與體制。
全球文化新潮的標誌刊物《Monocle》每年都有一個全球最佳宜居城市的挑選,挑選的標準代表現時國際思潮的趨向。故此麥當勞、H&M等連鎖店的數字代表城市不宜居,不像內地城市那樣要標榜跨國連鎖店,財富五百強企業的投資來作為國際化、時尚化的準繩。
今年首位城市是丹麥的哥本哈根,香港位列十三,勝於新加坡的十六位。日本城市佔了三位,東京(第二位)、京都(第九位)、福岡(第十位)。頭二十五名裏便只有這五個亞洲城市,大洋洲四個,北美洲只有加拿大的温哥華和美國的波特蘭,其餘全部為歐洲城市,中北歐最多,英國城市也佔不到一位。
或許這個宜居城市榜代表着發達社會在後工業化、後現代化的價值觀念,卻似乎是全球有文化的潮人所崇尚嚮往的。財大氣粗,或霸氣十足的城市,無論是老暴發戶的紐約、芝加哥,新暴發戶的北京、上海,以至中東的杜拜等,都被排除在外。
即使我們批評香港在中國復興時多了暴發戶色彩,在回歸之後殖民地種下的禍端與特區政府政治的無能帶來了今天的亂世因素,在全球有文化的潮人眼中還是宜居之地。或許在政治紛爭中,我們應珍惜香港宜居的可貴之處,好好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