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責任和知識結合

由於成立背景和成長過程,強調對社會的承擔,成為了中國大學的一個普遍核心價值觀。南開大學的創校校長張伯苓便積極倡導「允公允能,育才救國」的理念。除此之外,還有中國學人對知識的追求。像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清華校長梅貽琦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等教育理念,都是熟悉的至理名言。

可是,隨着中國經濟發展,人口上下流動發生改變,也對中國大學的教育理念帶來了衝擊。根據清華和北大兩所學校在二○一○年的一項研究,專門統計該兩校從一九八○年至二○一○年三十年間,入學新生的家庭背景:來自農村的學生,從八十年代初期佔大約百分之二十,下降至一○年只有百分之一左右;新生主要集中來自北京、上海和廣東等發達城市和周邊地區。

這個結果引起了學校的重視,被認為失卻了培養全社會的責任,同時有違公平辦學的理念。為此開始探索一些新政策,例如清華大學年前開始對落後地區的招生作出學額政策優惠,以及加強對這些地區的中、小學免費提供遙距教學,希望能夠多照顧農村的小孩。

其實,這類型的所謂社會分層,在任何競爭性社會當中都是無法避免的。中國大學的其中一個理念,便是實踐強烈的人文主義教育理想,履行全民教育,也作為社會制度局限性的平衡器。

如何在現今快速改變的社會當中,找到和站穩大學理念,是中國大學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