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土建屋頻碰壁 開發大嶼徒自欺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陷入僵局,港府另闢戰線,眼光瞄準了大嶼山。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近日披露大嶼山開發四大策略性定位,藍圖美則美矣,先生之志可謂大矣,但會不會又是畫餅充飢?

開發大嶼山醞釀討論了多年,早前施政報告正式提出建設「東大嶼都會」的構想,並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研究具體發展策略。大嶼山諮詢委員會日前舉行第二次會議,陳茂波會後表示,委員會曾到珠三角及大嶼山實地考察,初步綜合出發展大嶼山可採取的四個策略性定位,包括將大嶼山打造為國際運輸及貿易樞紐;大珠三角及亞洲服務樞紐;在大嶼山及港島水域間建造新都會及核心商業區和住宅;開發自然資源,發展保育文化及旅遊業。當局預期,一旦東大嶼都會計劃落實,可成為五十萬人居住的社區。

在當局勾勒的大嶼山發展藍圖中,使用了國際樞紐、亞洲樞紐、核心商業、貿易走廊等詞匯,予人華而不實、高大空的感覺,但在房屋問題惡化、無地可用的情況下,面積比港島大一倍的大嶼山進入港府視野,成為拓土建屋新目標,不足為奇,「五十萬人社區」暴露了港府的真實目的。另一方面,個人遊引發中港矛盾,分散客流已是當務之急,而大嶼山遠離市區,港珠澳大橋即將落成,發展橋頭經濟及旅遊業的確大有可為。

然而有藍圖是一回事,能否將藍圖變成現實則是另一回事。港府有心無力,向來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侏儒,拓土建屋寸步難行,所有大計莫不碰得焦頭爛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一籌莫展更是典型。立法會審議計劃前期撥款,內有政客拉布,外有市民示威,而且一次比一次激,一次比一次暴力,結果撥款審議被五度中止,看樣子短期內都難以成事。前期撥款只是第一關,接下來是一關更比一關難,拖到何年何月,只有天知道。

前車之轍,後車之鑑。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得到主流民意支持,港府尚且無法推動,而發展大嶼山涉及填海及綠地改劃等爭議,困難只會更多,阻力只會更大,示威只會更激,當局有何排解之道呢?會不會又是碰壁而歸呢?誠然,港府早將房屋問題列為施政重中之重,拓土計劃亦洋洋大觀,可惜沒有一個順利推動,沒有一處得到落實,房屋問題仍然是解不開的死結。屢敗屢戰,屢戰屢敗,敗軍之將,豈能言勇。

社會泛政治化,激進政客為反而反,任何施政都會淪為被狙擊目標,致使政策推出一項跪低一項。君不見,國民教育因示威而胎死腹中,龍尾人工沙灘計劃因抗議而止步不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又因暴力衝突而致立法會審議多次腰斬,當局一再讓步,只會令人相信暴力是最有效的抗爭手段。一朝示弱,就會埋下無窮的禍根,眼前的亂局,某程度上是港府咎由自取。怕只怕,未來的日子仍然是蹉跎歲月,一事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