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核四殺手

台灣建核四電廠的問題紛擾了十多年,不同的執政黨不同的政策,停停建建,花了三千多億台幣,現幾乎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工程,卻在反核人士的示威抗爭下,馬政府來個政策急轉彎,停建封存,一場核四的爭議終告一段落。

但核四的風波能否如春夢了無痕,正是許多人的質疑,面對今後台灣電力缺乏的情況下,如何有再生能源的替代,不得不未雨先綢繆。

核四於二千年政黨輪替後就面臨風風雨雨,當時擔任民進黨主席的林義雄為阿扁助選有功,選後功成身退不謀一官半職,阿扁對其感恩圖報,因之接納林義雄「無核家園」的政治訴求,主張廢核四。國民黨主席連戰特為此進總統府曉以大義,不要輕言廢除,但連戰甫踏出總統府,阿扁就宣布廢核四,讓國民黨和連戰倍覺難堪,這也結下了藍綠難以溝通的緣由,阿扁無誠信的形象從此深入人心。

當年核四停建問題,激起了國親兩黨立委發起總統罷免案,讓政策重挫,阿扁的權威形象也遭打擊。歷史往往不斷地重演,現在看來馬英九似乎也在重蹈此覆轍。

陳水扁對核四的反覆,泛藍從此「逢扁必反」,最後在大法官釋憲和民意的支持下復工,扁又宣示核四復工,而停工必須按契約賠償,復工又須追加工程費,造成二千億到四千億元的損失。

回顧這一段慘痛的教訓,陳水扁對核四的問題太輕忽、草率,以致倉促施工,狼狽停工,這是一個十分明確的反面教材;今馬政府處理核四似乎沒有顧及扁朝代的前車之鑑,而爭議了十幾年的核四,耗費了巨額款項卻在原地打轉,不斷重複過往的錯誤,而又未能提出新的替代能源方案,台灣如何向前行,令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