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大一中架構

兩岸關係發展遇瓶頸,最主要的是定位不明。北京提出的「一中框架」並未能說服台灣朝野的認同;台灣媒體也曾提出「大中國的屋頂」之說,兩岸的中國都在這大中國的屋頂之下,但也未獲北京的呼應。

然而,兩岸定位的問題早晚總得面對,國民黨及民進黨的前兩岸事務負責人及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等人,近日提出了「大一中架構」,可謂涵蓋藍綠,盼以此來為兩岸定位。

「大一中架構」確定了五項原則,但提出後,馬政府冷處理,北京亦批判之。

「大一中架構」有模糊之處,這創造性的模糊乃是對主權定位不明白表述,在模糊中來換取兩岸的接受,在五原則中有北京難以容忍之處,即在架構下雙方承諾互不使用武力,而且均享有權力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這美麗的願望,與北京的立場相背,北京的「一中原則」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無可取代,又如何可容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平起平坐,共同參與聯合國等涉及主權之國際組織。

「大一中架構」可稱是藍綠凝聚共識的新嘗試,民進黨可以接受的是用「大一中」將兩岸主權的矛盾之處暫擱置隱藏,對實現台灣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未有退讓,因之部分綠營人士願意背書。但是這一新架構之說,要讓紅藍綠能凝聚共識,尚離現實太遠。

現兩岸政策各說各話,北京的「一國兩制」,馬政府的「一中各表」及綠營的「一邊一國」,可說是南轅北轍。「大一中」更遭統派人士批評是台獨的包裝,而且是虛有化與空間化,簡直是台獨與獨台合流。「大一中架構」激起小小的漣漪,沒有認同與推動,很快就會消逝在政治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