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教育要回應虛擬世界

台北捷運發生的血案,再次讓我們反思網絡世界對未成年人心智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而我們的教育又應該如何作出回應。其實網絡文化和次文化對年輕人成長的影響,早已引起一些學者的關注。例如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便曾探討日本年輕一代「集體不思考,消極躲避現實」的問題。一○年一家化妝品公司的調查發現,二十至三十歲的日本女性喜歡按卡通形象打扮自己,行為舉止也喜歡作可愛狀的模仿;男性同樣捲入可愛風潮,在成長過程中不自覺地接受了卡通風格。

相比成年人,他們更願意當一個小孩,像柯南、金田一這樣的「國民偶像」,甚至出現了「正太」一詞來形容這種年紀小、沒有鬍子、可愛、體質瘦弱、穿西裝短褲的小男生形象。書中警告日本新一代缺乏本應有的成熟和獨立對經濟發展的衝擊。早稻田大學教授森川友義也對日本高單身男女比例進行研究,發現正是由於御宅文化盛行,年輕人沉迷網絡和遊戲,造成情感混淆,甚至在虛擬世界與虛擬人物談戀愛,導致年輕男女不想交往「真實」的伴侶。

這恐怕是一種分不清虛擬和現實世界的疾病。精神病學家呂俊華在他的著作《藝術與癲狂》總結道:「所謂變態心理,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把想像或幻想當成真實,把心裏的東西當成物理的東西。」可能正是把殺人遊戲的內容搬到現實世界,才釀成今次的慘劇。

日後,我們的教育真有需要與時並進,引導年輕人學會如何與科技相處,更重要的是與別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