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政治解碼:尖酸易布 激進易禍

近年無論是政治抗爭,還是民間活動,都有向激進、尖酸發展的趨勢。如政改討論,有派系偏激地排除公民提名以外的任何選項;針對內地遊客的「驅蝗行動」、「佔領上水」等,言詞及行動都挑釁味十足;甚至衝擊軍營、粗鄙言行佔領議會等,靠惡式憤青言行不絕,對香港影響及傷害都不小,政府過去一直視上述行動乃「少數搞事分子」所為,如今,足證官員錯估形勢,而且錯得離譜。

激進團體憑其出位抗爭手法,經常佔據媒體一角,但有研究社會學的學者指出,本地激進勢力支持者人數並不多,但搞手及動員團體卻以不同名目頻繁、重疊出現,一網打盡政治及民生議題,造成「好激」勢力遍地開花的假象。而八十後、「Y世代」近年相繼成為社會及勞動力核心,這批青年人成長於香港迷失的年代,本身價值觀與主流核心價值便有天然代溝,加上激情、好動及反叛的年輕基因,容易被激進言行吸引,但這並不代表青年群是激進理念的認同者及支持者。

清末名臣兼文學家曾國藩曾說:「尖酸語最易傳布,正經話卻無人稱說」,「驅蝗行動」中,參加者的尖酸口號,甚至「蝗蟲」等帶有侮辱的詞彙,對遊客造成不容低估的傷害,而早前抵港內地客人數下跌,亦似拉開了旅遊業受創的序幕,可見激進言行之害。同樣情況亦可見於政改方案的討論,激進青年叫嚷只有公民提名才代表普選,膚淺口號掩飾不了他們對政治體制認知的貧乏,若照有關理論,大把被視為民主代言的選舉體制都應被唾棄,可惜的是,這類激進倡議卻有挾政改討論上狹路之勢。

促進青年明辯是非、正向理性,是政府、教育機構甚至青年團體的首要工作,但回歸以來,本港的青年政策卻沒與時並進,有前線社工便批評,港府根本沒有完整的青年政策,負責青年工作的多個團體更是「萬年組織」,不但負責人十數年或幾十年不變,機構工作也如是,這樣的隊伍,迎戰網絡世代及激進思潮,不輸就怪。

王俞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