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向德國學習

伴隨着科技文明的進步,中國工業發展踏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近期,內地宣布將六百多所本科高校轉為職業教育。此次教育改革,不僅提供了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手段,更表現出政府支持產業技術提升層次的想法。

當前中國工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未能突破工藝技術的瓶頸。這個問題已經導致包括產品信譽等多種困局。對於一些需要高端技術的就業職位,也未能夠提供足夠的人才。這些問題如果未能有效解決,將嚴重阻礙中國工業產品的升級。

隨着一九九九年內地大學擴張招生後,逐漸出現大學畢業生與就業市場錯配的問題。去年內地大學畢業生約為七百萬人,但就業率卻只有百分之七十七左右。與此同時,技術工人卻又嚴重缺乏。因為傳統觀念中,高學歷才是就業的最佳保障,也使人「很有面子」。社會普遍不重視職業教育,技術工人地位低、待遇差,使得學生本身無論是否適合都要去讀大學接受文化教育而非技術學習。

反觀德國,工業產品世界知名,其技術勞工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德國,技術和職業訓練制度十分完善,為當地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而優秀的技術工人。德國工人無論在薪酬待遇和社會地位上,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職位不會有太大分別。整個社會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待遇方面,對「藍領」和「白領」都有比較理性和合理的對待。

無關社會地位高低,只是社會成員的不同發展方向,是社會分工的正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