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陸對台政策新挑戰

自馬政府上台六年以來,北京在經濟上不斷對台讓利,希望能借「以經促政」來達致兩岸一家親的目標。但北京絕對想不到「讓利」的結果竟有五十萬人走上街頭反服貿,高喊退回服貿。

反服貿最深層的意義是對中國大陸充滿高度不信任,以及中國大陸的崛起強大後對台灣的威脅感,與對兩岸關係發展下去的焦慮,加上缺乏自信,及恐懼統一的政治思維,而不願去面對服貿協議理性的經濟分析。

從○五年連戰破冰之旅後搭建的國共平台,現雖然延伸到紫金山論壇、兩岸論壇等,都是以國民黨為主軸,國共一家親的形象,深深植入台灣社會的認知。因之,對國民黨與中共簽的協議充滿了疑慮,服貿協議引發的社會巨大抗爭,使得兩岸經貿關係出現一九九一年以來的首次倒退,民眾的反中恐中情緒的爆發,必也使執政黨放緩兩岸交流的腳步,這對北京強調要對台「先經後政」,同時催促走入政治領域中的步伐將受挑戰,今後將使得兩岸關係長期停滯在經貿階段擺盪,難以跨入政治談判的階段。

服貿協議在台灣遭到強力反彈,有如此多的人呼應,就顯示了台灣內部對中國大陸的憂心。兩岸貨貿協議必也受拖延,不會輕易過關,接着是北京希望簽署的兩岸文化協議與政治協議,都將寸步難行。

兩岸原來計劃舉行的文化高峰論壇,也因「部長」稱謂問題而破局。

台灣跨出去將更謹慎,而大陸在重要關鍵的把持也不願放鬆,台灣希望達致的兩岸互相承認治權,也將落空。北京擔心台灣走出去,在立場上絕不會對台讓步。台灣的公民運動興起,以街頭抗爭的文化來左右政策,不但讓執政當局頭痛,更使北京對台政策面臨了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