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溫和派處境被動

由佔中行動精心策劃的第三次商討日,經與會人士投票後,選出三個含公民提名元素的政改方案,計劃於六月下旬組織電子公投,讓市民從其中挑選一個,代表所謂民意向特區政府及中央施壓。

激進勢力借助佔中這個平台,奪取政改的話語權,把溫和泛民邊緣化,彰彰明甚。選出的三個方案,以學聯及學民兩大激進力量合併的方案佔有壓倒性的票數,約為四成五,而人民力量及真普聯的方案也分別獲得兩成八與一成八的得票。比較之下,取向溫和的十八學者方案,得票不足三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投票只是簽署佔中意向書的人士才有權參與,其投票結果並不教泛民中人感到意外。有意參與佔領中環行動者,自然傾向與中央對着幹,也不會信任特區政府的「假諮詢」,其投票意向選取不為中央認同的「公民提名」自是意料中事。

既然結果有高度可預測性,激進派完全主導,難怪溫和派如十八學者、湯家驊及香港二○二○等方案的倡議者並不積極介入投票,對結果也不感到驚訝。湯家驊直言,不認為三個入圍方案有說服力,更狠批投票過程正是「篩選機構」的好例子。

溫和泛民普遍質疑佔中行動未來搞電子公投,但選項上只有公民提名方案,未必能反映市民的主流取向,屆時泛民或會陷於被動。可以肯定的是,溫和派的處境將吃力而不討好,受激進派及中央的左右夾擊,隨時變得「裏外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