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退回服貿 全民公決 化解困局

台灣「太陽花學運」進入第三周,學生仍佔上風。三月三十日,反服貿黑衫軍的「三三○捍衞民主、退回服貿、人民站出來」凱達格蘭大道集結行動,有超過五十萬人上街參與;另一邊民間支持服貿團體「白色正義社會聯盟」發起的「康乃馨運動」,只有約一千五百人響應號召。

運動繼續 拖垮經濟

四月一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國民黨召集委員張慶忠再度安排於當天及二日,重新審查兩岸服貿協議,學運代表陳為廷斥責此舉形同「打了五十萬人一個大巴掌」,學運總指揮林飛帆號召民眾繼續包圍立法院。同一日(四月一日)有黑道背景的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白狼」張安樂以挺服貿之名,號召兩千人「進攻立法院」,但臨場只有數百人現身,警方居中分隔他們及學生糾察隊,經三個多小時對峙擾攘後才宣布撤退。相信馬英九或藍營不會蠢得指使黑道「反攻」立法院,但「白狼」的做法顯然是幫倒忙,「反攻」的行動使民眾更加同情學生,亦使「佔領」行動不會在短期內終結。

三月三十一日藍綠陣營大報的社論,仍然以其派系偏見看學運,沒有探究運動背後的意義及影響。藍營《中國時報》社論形容學生在十多天內,達成了民進黨八九個月來也做不到的成績,令執政黨逐步退讓;但運動繼續下去恐「拖垮」台灣經濟民生,故此學生應「選個時機退場」。此說反映出經濟掛帥立場,而「見好就收論」也是很典型的保守思維。上周本欄評論,學生運動曠日持久,將消耗部分民眾對學生的支持,也許馬政府採取拖字訣,是希望時間站在他們的一邊。

綠營《自由時報》社論則以「太陽花抗爭本質是對馬政府的全面清算」為題,立論充滿黨派偏見,通篇文章力數馬政府六年來的施政失當,及兩次選舉承諾的諸般「跳票」,對學運背後的意義分析,從世代之爭切入,並指控馬政府「與整個年輕世代對抗」。林飛帆在凱道集會演說中宣告新世代的「台灣前途決議文」,要求馬英九「接受人民指揮」,言下之意,只是希望馬順應民意,接受他們的「退回服貿」訴求,並非要求他下台;學運背後即使有世代之爭的因素,但學生代表從未指控馬政府代表整個長輩世代與他們對抗,可見《自由時報》社論失諸以偏概全。

挽回民望 名留青史

學生強調佔領立法院的行動,是「對台灣現行的憲政體制、民主制度提出最深刻的反省。」說明學生念茲在茲的,不止是退回服貿的單一議題,而是「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廣泛要求公民參與」。

馬政府對此訴求先以「交由行政院整體評估」搪塞過去,四月一日又變調稱要評估召開「經貿國是會議」,牛頭不對馬嘴;綠營則只有台聯的李登輝響應憲政會議,看來學生直接民權的訴求,已經動搖了朝野兩大黨代議士們的既得利益!

藍營有不少評論指學生訴求得寸進尺,卻不知古往今來的學生運動,都是以最進步的訴求掛帥,當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在背後支持,更可把訴求升級,最終結果要麼是政府向學生屈服,要麼就是群眾厭倦,運動以失敗告終。馬政府相信是希望得到後者的結局,但代價卻是台灣社會長期空轉內耗,只會是一場空洞的勝利;若馬英九全盤接受學生訴求,召開公民憲政會議,擴大公民參與權,提升台灣民主質素,則不止可挽回其下落的民望,甚至可名留青史!

毓民認為,要化解現時台灣的政治困局,是「退回服貿,全民公決」,為黨為國,馬英九先生應該有明智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