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北京無微不至、有求必應的統戰,香江立法會上海訪問大概有接近二十名反對派議員隨團而行,這樣的「陣容」與朝廷三位大員「商議政改」也算像模像樣了。朝廷沒白花氣力搞這場「統戰大戲」,「充分顯示」了自己是「真心誠意」要在一七年實現特首普選,上海商談之後如果反對派再「扭計」,反對方案通過,那就「責不在我」,「公道自在人心」也。
迄今為止,北京對香江政改、普選特首是「該硬的硬,該軟的軟」,甚至「硬的更硬,軟的更軟」。「該硬」的就是在反對「三軌方案」、「對抗中央的人不能當特首」等「原則立場」上一直不鬆口,對反對派「種種違法方案」、「奇談怪論」、「蠱惑人心之議」的革命大批判調門不斷拔高,不怕一拍兩散。「該軟」的就是既然決定做好「統戰大戲」,表現自己的誠意,那就索性一軟到底,反對派對上海之行無論提出甚麼要求都應承,當一回「黃大仙」也。朝廷這樣的施軟功,反而把反對派逼到了無話可說、無「計」可「扭」的地步。北京牢牢掌握了主動權。結果是反對派「很被動」的隨團訪滬。
可以說,反對派的今次上海行是被牽着鼻子走了。不過,他們也有到了上海後化被動為主動的可能,這個「戰機」就是要看他們見朝廷大員「商談政改」時表現能否「出彩」,能否「有理有據有情」的痛陳他們的主張,「駁倒」朝廷的觀點,打好輿論戰和「爭取民心戰」。可以預料,類似這類問題及場合的「辯論」,朝廷官員們礙於身份、政治紀律和官方既定原則,是很難發揮得好的,其表現必不如自由之身的「民意代表」。
中共的統戰從來就是一個有彈性的政治工具,惟如此,它才有自身的價值和功效。因此這場上海商談對政府稍後拿出政改方案和博弈必有「靈活調整」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