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服貿與兩岸關係

兩岸關係的發展由簽訂ECFA之後繼續深化,至兩岸簽訂服貿協議,就經貿而論此應是互利雙贏之舉,且大陸對台開放的項目較多,但大陸的企業規模大,資本雄厚,引起台灣部分業界的反彈。馬政府雖事後彌補舉辦了十六場公聽會,亦不能化解疑慮。

國民黨欲速不達,讓社會質疑執政黨處理服貿協議,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同時不依朝野協商,單方面宣布生效的國民黨籍委員會召集人,其表現還受到黨中央的表揚,猶如火上加油,引發了民憤。學生霸佔立法院抗爭,民進黨推波助瀾,使得抗爭更加壯闊,行動更為堅強。

其實,服貿協議不能順利推動,亦因民間對大陸質疑,對國民黨的不信任,擔心過快過急,更深更廣的交流影響了台灣的自主性,此有意識形態的作祟,亦有國家認同的混淆,反服貿的背後乃是對國民黨是否「逢中必軟」的質疑。

近期兩岸的官方接觸有了新的進展,突破了歷史的禁忌,開創了兩岸的新里程。民調顯示有過半數民眾贊成兩岸官方來往,亦不反對國台辦主任來訪,但在一項兩岸關係的發展民調上,卻認為國民黨操之過急,加之服貿協議的反彈,背後也是反中情緒的昇華。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原定於四月前往台灣訪問,但在此氛圍下,反服貿的學生群眾是否會將情緒投射在張志軍主任的身上?張志軍代之受過,何其無辜。

兩岸關係的發展應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需顧及社會的調適過程。馬英九處理服貿協議不當,被詮釋為急於對北京交代,反對聲中枉顧了服貿協議對台經貿的正面發展效果。

一場爭議,學生出動,社會躁動,霸佔立法院風波,亦是兩岸關係的投影,馬政府不得不正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