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社會共識和選舉

通過建立選舉制度來達到民主的目的,除了要有硬件的制度建設之外,軟件文化的社會共識也是必不可少。為甚麼選舉制度在有些地方能夠順利運作,有些卻不行呢? 原因有很多,但當地社會對於身份認同和意識形態是否已經有鞏固的共識,是一個關鍵。

選舉最重要的精神,是讓選民能夠有所選擇。而參加選舉的政黨,為了要讓自己和別的政黨區分出來,就會提出不同的主張和建立不同的形象。而他們所提出的主張,必然是社會上有一定比例選民會認同的,否則便沒法爭取選票。在一個對這些問題沒有強烈共識的社會當中,自然會有些選民持有不同的取向,這便是政黨有可能爭取的潛在選票。為了獲得選民的支持,政黨會提出符合他們訴求的主張。這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一些主張相近的政黨更會提出更加激烈的主張,以爭取當中激進支持者的支持。這樣,整個政治光譜就會被拉闊了,向激進主張擴展,選民和政黨互相推進更激烈的訴求,形成雪球效應。

台灣是這種發展模式的例子。早期的民進黨並沒有十分強烈的台獨主張。可是這個新興的政黨為了向選民提出自己與國民黨不同的定位,便以台灣的本土意識作為切入點,提出台獨主張,作為和國民黨的「中國主張」所不同的政黨定位。之後出現的台聯,就是與同為台獨陣營的綠營中,為了爭取激進派的支持而出現的政黨,其定位要比民進黨更加激烈。

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