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逢中必反招牌

服貿協議一直是藍綠攻防戰的重點,馬英九下通達令,一定要盡快在立法院通過,可向北京交代外,以救台灣頹喪的經濟。國民黨也開動黨機器,黨鞭揮起,所有立委全力應戰,可是在綠營立委的力擋之下,一如既往在立法院演出了全武行,民進黨發揮了抗拒的威力,也讓國民黨成為多數暴力。立法院的打鬥又成了新聞焦點,民眾頗感不耐煩。

民進黨的反服貿全力抵擋過關,有意識形態主導之嫌,就連民進黨內的民調也指出,民眾最不能接受的是民進黨「逢中必反」,這就暴露了民進黨的致命傷。雖然綠營人士說是民眾的刻板印象,但如果無法扭轉此印象,將成為民進黨重返執政的最大絆腳石。

其實「逢中必反」成了民進黨抱持的政策,由恐中、懼中到反中,這已是經年累月以來,由政策作為所留給民眾的印象。

儘管民進黨上次大選失敗後的檢討,認為要正面地面對中國大陸,同時要對中國釋出善意,但只有少數的政治人物如縣市長為推銷產品和觀光產業而訪大陸,或是尋求政治光芒而與大陸連接。

但總體來說,蘇貞昌當黨主席也試圖建立兩岸政策的新風貌,包括恢復中國事務部,舉辦華山會議,黨內辯論兩岸政策,但這些「面對中國」的舉措都有未竟之功,一到服貿協議的攻防戰,又將民進黨打回「逢中必反」的舊風貌。

民進黨像是頑固之船,大船要轉向何其困難,更得瞻前顧後,黨內的精英各有所謀。此次在立法院擋服貿之戰,顯示民進黨沒有深切反思,只有戰術應付,缺乏戰略指導,讓民進黨「逢中必反」之招牌難以卸下。民進黨應與時俱進,政策靈活,才能應付未來的選戰,給最後直路衝線添加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