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身慶咪扮醫生

不少市民「頭暈身慶」,第一時間並非看醫生,而是自行「斷症」,服用成藥或飲涼茶了事。有調查發現,受訪港人過去一年平均病四次,當中三次半自行處理,以頭痛、易倦及腹痛居多。有家庭醫生警告,部分看似普通傷風感冒的小病,處理不當可致肺炎;濕疹兒童亂塗含類固醇藥膏,可引致皮膚變薄及紫癜,籲市民勿「自己做醫生」。藥石亂投,輕則耽誤病情,重則危及性命。

調查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去年十月訪問五百一十六名廿五至六十歲居民,了解港人「自醫」情況。結果發現,受訪者過去十二個月平均病四次,有三點五次自行處理。女性、教育程度較低、廿五至廿九歲和五十至六十歲的人士,有較大「自醫」傾向。最常見的處理方法,包括自行買成藥、飲涼茶及買止痛藥或鎮痛貼。近四分之一受訪者承認,曾試過「自醫」,並在正式求醫時才發現用錯方法。除擅自「執藥」外,逾八成人承認沒按醫生指示服藥,或自行更改用藥方法,更有一成二人中西藥同服。

頭痛自行服藥險中風

家庭醫生張永德指,「自醫」屬高危行徑。曾有四十歲男子持續頭痛數周,自行服藥止痛。及後胸悶心悸及呼吸困難才求醫,醫生發現其血壓飆至危險水平,上下壓分別高達二百及一百二十,隨時中風。另有八歲女童患濕疹,家長於內地買藥膏,塗勻女童面部及身體。女童皮膚開始變白變薄,更出現「紫癜」,原來藥膏含高濃度類固醇,令毛細血管擴張、血管萎縮。女童需逐步減低類固醇用量,但相關後遺症一年後仍未完全消退。

身體不適 應及早求醫

他又稱,雖然市面大部分非處方藥物均屬安全,但胡亂服用或會引起藥理相沖,例如重複服用同一種活性成分,會致藥效過量;又如非處方的紓緩鼻塞藥物會令血壓上升,抵銷降血壓藥的藥效;若服藥期間同時服維他命或礦物質補充劑,亦有機會與部分藥物產生化學反應。他呼籲市民如有不適應及早求醫,以免延誤病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