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連任後,任命做過經濟部長的陳冲為行政院長,陳就任後提出一個有趣說法,叫「有感施政」,原意是強調政策帶來經濟改善,提升民生等,讓民眾感覺生活有進步,人生有希望;說得出這話,陳似乎不只懂經濟,玩政治也有一手。偏偏一上任就遇上馬政府要推動油電價格雙漲,增加證交所得稅等連串負面政策,結果民眾真的有感,但反感多過好感,就任不及一年,這行政院長匆匆辭職。
有感施政,大前提是否定無感,認定有感比無感好。實則有感、無感,如果讓政權選擇,怕是情願施政無感,政府跟民間,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忙碌,於執政者而言叫默默耕耘,建設和諧社會;於民間而言,便算生活穩定,安和樂利。比如特區,回歸前關注政治的人少,回歸後關注的人多,對比起來,民間對殖民地無感,對特區政治便很有感,幾任特首都民望低落,顯是反感的多。
港英時代,一直奉行的施政原則,說是「行政吸納政治」,實際是無聲勝有聲,讓民眾多顧經濟,少談政治。民間對施政不敏感,甚至冷漠,這情況一直維持到肥彭做港督;肥彭政客出身,才幾年便一改殖民地政治風氣,讓施政由無感到有感;要說英國人撤出殖民地愛埋地雷,臨走搞有感施政便算一大顆。
偏偏中國人為政,不是自以為天將降大任,便是死抱任重而道遠那一套,個個特首上台,除了展現胸懷大志,宏圖大計,更要適度有為,好證明英國能,中國也能。十幾年過去,不過把特區政治搞得愈來愈有感,卻始終反感的多。